根據了新型MAPT Q351R突變的女性的臨床和影像學發現,通過尸檢時分析了患者的大腦。進行了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PET)成像上。這個病例發現了一種非常特殊的病理發現,即混合3R/4R蛋白病變,類似于在其他MAPT突變(V337M和R406W)中看到的,并且與阿爾茨海默病(AD)中所見的相同類型的成對螺旋絲tau病理相一致。此例患者是第一個接受尸檢的這種突變患者,本文報告了這項研究的結果。本文發表在《神經病學,神經外科學和精神病學雜志》上(Journal of Neurology, Neurosurgery & Psychiatry)。 一名20年病齡Q351R突變患者被發現,在此期間,她接受了臨床檢查,并進行了重復的MR腦部成像(共11次掃描)以及flortaucipir PET成像。在本報告中,她的MR成像與43名健康個體(所有女性;平均年齡61.5歲,范圍49.7–68.5 歲)進行比較。所有參與者都表示同意參加。死亡時,她的大腦被捐贈給了皇后廣場神經疾病腦庫,并接受了尸檢分析?;颊咴?0多歲時來到了一家認知神經學??圃\所,患者具有有4年的健忘癥狀和輕微的行為改變,主要表現為冷漠。神經檢查正常,但她最初的神經心理學評估顯示,在其他認知領域完好無損的情況下,存在情景記憶和語義記憶障礙。在此之后,在接下來的20年中,認知和行為癥狀進展緩慢,健忘和冷漠加劇,抑制力明顯減弱,食欲改變,對音樂的喜愛。此外,在患病13年后,她患上了帕金森病,伴有運動遲緩、僵硬、靜息和姿勢性震顫。她仍然住在家里,直到60多歲才能參加研究預約。她在60多歲時去世,病齡24歲。 整個病程的MR成像顯示緩慢進行性萎縮,整個病程的全腦萎縮率為0.7% /每年。受累模式最初主要由影響杏仁核和前海馬而非后海馬的局灶性內側顳葉萎縮所主導。隨著時間的推移,皮質也發生了進展,影響了顳葉和島葉皮質,隨后影響了額葉和前扣帶回皮質。紋狀體萎縮,特別是腹側萎縮,也在該病后期出現。相比之下,后皮質區相對較少。PET成像顯示出示蹤劑結合,類似于AD和一小群MAPT突變(R406W和V337M)。 (A) 與年齡和性別匹配的健康個體隊列中的一組橫截面腦體積相比,患者的縱向全腦體積隨時間變化。(B) 來自患者11次掃描的冠狀T1加權MR圖像與基線圖像一致,從出現癥狀的5年開始,直到出現癥狀的22年。(C) 患者的局部腦容量損失模式在疾病早期識別出局灶性內側顳葉萎縮。(D)PET成像顯示,局灶性前內側顳葉示蹤劑攝取以及腦島和眶額皮質受累。(E) (A)顳葉所有區域的過度磷酸化tau沉積均顯著,顳葉內側結構表現出最嚴重的受累。 大腦重1079 g、 額顳葉分布有明顯的腦萎縮,在前內側顳葉最為嚴重。組織學檢查證實額顳葉變性,并伴有顳葉內側結構的明顯受累。Tau免疫組化顯示Tau大量磷酸化,主要表現為神經原纖維纏結、神經纖維絲和小點狀沉積物。tau病理在存在梯度的顳葉最為嚴重,因為顳上回是受影響最小的區域,而梭形和海馬旁回以及杏仁核和海馬表現出最嚴重的變化。Tau陽性線、軸突和點狀沉積物在顳白質中很常見,但在額白質中很少。Tau沉積還影響基底節(腹側>背側紋狀體)、腦干(中腦>腦橋>髓質),并在較小程度上影響齒狀核。差異性tau免疫組化顯示,形成內含物的病理性tau同時包含3重復和4重復tau亞型。此外,大腦皮質中淀粉樣β肽輕度沉積,對應于Thal 1期大腦淀粉樣蛋白病理和輕度腦血管疾病(透明動脈硬化癥)。 這名患者患有一種持續24年的疾病,其特征是緩慢進行的認知和行為障礙,最初主要表現為健忘癥狀和輕微的性格變化。MR成像顯示前內側顳葉的局灶性體積損失,隨后腦島和眶額受累以及腹側紋狀體,tau PET成像也定位于這些區域。尸檢分析證實了3R/4R tau病理與神經纖維纏結的混合,如tau PET所預測的,最突出的是內側顳葉。 總之,新的Q351R MAPT突變似乎與附近突變(V337M/R406W)的臨床、放射學和病理表型相似。本病例現已完成尸檢病理學檢查,強調了在患有緩慢進行性遺忘和行為綜合征的患者中考慮MAPT相關額顳葉癡呆的重要性,即使tau生物標志物(如tau PET成像)可能支持更常見的AD診斷。 (責任編輯:泉水) |